2003年,中国古代史学科被安阳师范学院遴选为首批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处长李雪山教授。学科充分利用地处殷商古都,具有殷墟和甲骨文之乡的地利优势,以甲骨学和殷商史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2003至2007年,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学科在计算机辅助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商代历史地理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逐渐成为国内中国殷商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在甲骨学、殷商史等学科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2008年,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获批为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仍为李雪山教授,学科设甲骨学、殷商史、宋元史三个研究方向。
甲骨学研究方向主要以甲骨文信息处理、甲骨文与商代礼制、甲骨发掘史等为研究内容。甲骨文的整理研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当前甲骨文整理研究的新方向、新课题,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开创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古老的甲骨文进行整理的先河,利用计算机进行甲骨文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本研究方向对现存15万片甲骨上的文字进行处理,第一阶段利用数据库技术把现在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的甲骨文的原始材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建立一个集字、图、文为一体的大型甲骨文资料库,第二阶段是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甲骨文字的研究,比如计算机辅助考释技术,以辅助破译未识甲骨字等。它的建成将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一个全面而科学、方便实用的工具和研究平台,并有望利用计算机技术破译甲骨文取得实质性突破。
殷商史本研究方向以商代历史地理、商代考古及安阳地方史等为主要内容。本方向的研究优势主要有二:一是具有地处殷墟和甲骨文故乡的地利优势,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等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二是澳门新葡主办有殷商文化学会会刊—《殷都学刊》,具有与海内外甲骨学殷商史专家联系密切的优势。在长期的殷商史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这就是以盘庚迁殷后的8代12王共254年的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以殷墟出土的15万片甲骨为研究基础,以科学发掘殷墟70余年的丰硕成果为研究资料,充分利用地处殷墟和甲骨文故乡的地利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与海内外专家学者联系密切的人和优势,对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政治、历史、经济、精神、宗教、习俗等进行深入详细和全方位的探讨与钩稽,力图展现当时社会的全貌。本方向在商代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宋元史研究方向主要以饮食文化史、宋元人物群体等为研究内容。从事本方向研究的两位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具有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广,学术视野较开阔等研究优势。目前,本研究方向在已初步形成以河南地方史为研究中心、以社会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特色。
截止2011年9月30日,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有成员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博士9名,硕士3名;46岁以上5人,31至45岁6人,30岁以下1人。
2008年10月1月至2011年9月30日,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1个,省精品课程1门。
建设期内,学科成员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2人,引进和培养博士4名,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三五”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1人,河南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安阳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管专家)1人,安阳市青年骨干教师1人。
学科成员获批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委课题9项,其他项目22项。获外拨科研经费47.4万元,其中国家基金项目经费15万元,省部委课题经费15.3万元,其他项目经费14.1万元。人均年经费1.53万元。
学科成员获科研奖励17项。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他奖励14项。
学科成员发表论文82篇,其中国家一级核心论文1篇,国内外核心刊物论文26篇。
学科成员在国家一级重点出版社出版著作4部。
学科仪器设备总值20万元,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台(件)。学科新购图书6000册,其中外文图书500册,用于购置图书的经费达30万元。新购学术期刊40种,经费达8000元。建设教学、实验基地4个,实验用房面积80平方米,研究人员工作室面积240平方米。
学科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际双边讨论会1次。学科成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4人次,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7人次,省内学术会议9人次。学科邀请国内来讲学专家16人次,国外来讲学专家1人次;学科成员外出讲学1次。
学校投入学科建设经费132万元,年均44万元。学科点投入9万元,年均3万元。
1.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1)科研目标完成情况
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中国古代史学科共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82篇,其中核心26篇。国家级项目立项1项,省部级项目立项9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结项4项,参与省部级项目结项1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聘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16人次(其中,国外学者1次),外出讲学1人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际双边讨论会1次。
(2)学科队伍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李雪山、郭旭东、韩江苏三位教师被郑州大学古代史专业聘请为硕士生研究生导师;聘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根研究员为学校首位殷都学者1名,引进具隆会、苗利娟、张卉等3名博士,郭旭东博士学成回校,韩江苏晋升为教授,刘朴兵、符海朝晋升为副教授。
(3)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
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1个、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1门。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历史学本科专业共有25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考取率稳定在30%。
(4)条件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的条件建设完成情况如下表:
建设成效 |
2008-2011年 |
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
20 |
二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件、台) |
3 |
新订购图书资料(册/种) |
0.6 |
其中新订购中文图书(册) |
0.55 |
新订购外文图书(册) |
0.05 |
新订购外文期刊(种) |
0 |
新订购中文期刊(种) |
40 |
图书数量(万册) |
0.6 |
图书经费(万元) |
30 |
期刊种类数(种) |
40 |
期刊经费(万元) |
0.8 |
建设教学、实验基地(个) |
4 |
实验用房面积(平方米) |
80 |
研究人员工作室面积(平方米) |
240 |
2.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水平
(1)殷商史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由李雪山教授、具隆会博士、王志轩博士、张卉博士、胡洪琼讲师、李慧芬讲师6人组成,李雪山教授担任方向带头人。建设期内,本研究方向共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政府政策招标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联项目3项,安阳市哲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主持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1项。获外拨科研经费10万元;在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篇,CSSCI期刊论文1篇;获地厅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甲骨学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由郭旭东教授、刘永革教授、韩江苏教授、苗利娟博士4人组成,郭旭东教授担任方向带头人。建设期内,本研究方向共获科研项目6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政府政策招标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2项;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项,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结项2项。争取外拨科研经费19.5万元;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1部;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7篇,国家一级核心论文1篇,CSSCI论文6篇;获科研奖励2项,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
(3)宋元史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由刘朴兵副教授、符海朝副教授2人组成,刘朴兵副教授担任方向带头人。建设期内,本研究方向共获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政府政策招标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联项目4项,安阳市哲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项目4项,校级项目2项。主持的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1项,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项。争取外拨科研经费17.9万元。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2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篇,CSSCI论文3篇,其他学术论文13篇。获科研奖10项,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地厅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1奖,其他奖1项。
3.第一学术带头人作用及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1)第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的第一学术带头人李雪山教授,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殷商文化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兼职硕士生导师。出版《商代分封制度研究》等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历史地理研究”、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卜辞分类资料库”等各级各类项目6项。
李雪山教授富有领导才能,他为人正直,待人谦和,能够及时处理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在学科经费使用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李雪山教授为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付出了较大的心血,在他的领导之下,学科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制度,尤其是学科成员的优胜劣汰制度,使学科成员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团结一致搞科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2)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2008年,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共有成员12名,他们是李雪山、王迎喜、王志轩、袁红照、胡洪琼、郭旭东、刘永革、韩江苏、郭胜强、刘朴兵、符海朝、王洪瑞。团队成员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博士6名,硕士4名(其中2名博士在读),学士2名。
学科下设三个研究方向:殷商史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由李雪山教授兼任,成员有王迎喜教授、王志轩博士、袁红照副教授、胡洪琼讲师;甲骨学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郭旭东教授,成员有刘永革教授、韩江苏副教授、郭胜强副教授;宋元史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符海朝博士,成员有刘朴兵博士、王洪瑞博士。
经过三年建设,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共引进和培养博士4人。其中引进博士3人,他们是四川大学的苗利娟博士、张卉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具隆会博士;学科成员郭旭东博士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回校。三年中,韩江苏晋升为教授,刘朴兵、符海朝晋升为副教授,学科增补李慧芬讲师为学科成员,学科成员王迎喜教授、郭胜强教授退休,袁红照副教授调出,王洪瑞讲师退出。
三年中,刘永革教授荣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三五”人才)称号;韩江苏教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类)支持,并荣获第七批“安阳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管专家)”;刘朴兵副教授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支持,并荣获安阳市第五届青年社科专家称号。
至2011年9月30日,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成员仍为12人,他们是李雪山、胡洪琼、李慧芬、具隆会、王志轩、张卉、郭旭东、刘永革、韩江苏、苗利娟、刘朴兵、符海朝。团队成员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博士9名,硕士3名。学科点下设三个研究方向:殷商史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由李雪山教授兼任,成员有具隆会博士、王志轩博士、张卉博士、胡洪琼讲师、李慧芬讲师;甲骨学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郭旭东教授,成员有刘永革教授、韩江苏副教授、苗利娟博士;宋元史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刘朴兵副教授,成员为符海朝副教授。
4.培养人才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1)培养人才的措施
第一,夯实专业基础。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的成员多承担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字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学科要求各位教师必须为学生讲授清楚每门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切实掌握住该课程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达到这一目的,主讲老师在课堂上常以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期末考试时,要求教师出卷不出偏题、怪题,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通过这些措施,为学生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第二,拓展学术视野。宽广的学术视野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一个条件。与国内外重点名校相比,大多数地方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学术视野上相对狭窄,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尽可能拓展安阳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学科成员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认真遴选学术视野宽广的主讲教师授课,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大胆改革传统的作业及考试方式等途径积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
第三,突出殷商特色。殷商文化研究是我校的特色和强项,对中国古代史等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一定要在保证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突出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殷商文化特色。
第四,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上,进一步压缩中国古代史等课程课堂讲授的学时,以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加的实践教学课时,主要用于考察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安阳市博物馆、曹操高陵、文峰塔、岳飞庙、昼锦堂、高阁寺、郭朴祠等安阳市及其附近的历史遗迹和文博单位。
(2)取得成绩
2009年5月,以学科成员郭旭东教授为第一负责人历史学专业申报了安阳师范学院校级特色专业,并获批建设。2009年7月,历史学特色专业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进行建设。
2009年5月,以学科带头人李雪山教授为第一负责人中国古代史课程申报了安阳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并获批建设。2010年3月,中国古代史课程获批为省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2009年,在第六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佟国光同学的“亮点形象策划有限公司”计划,获铜奖。2009年,在“榕城置业杯”全国青年三“阳”开泰旅游创业创意大赛,孙占伟同学的作品获得“潜力创意奖”。2009年5月,康石磊同学在河南省第七届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孟莉、任红玲获三等奖;2010年5月,刘阳、张亚楠两名同学在河南省第八届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均获二等奖,余恒同学获三等奖。
2009~2011年,历史学本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率稳定在30%,连续三年被学校授予考研选进单位。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情况如下表:
历史学专业考取中国古代史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统计表(2008.10-2010.9)
序号 |
学生姓名 |
考取院校 |
考取专业 |
毕业时间 |
1 |
徐珊珊 |
暨南大学 |
专门史 |
2011.6 |
2 |
宋 婷 |
郑州大学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2011.6 |
3 |
刘兰宇 |
华中师范大学 |
专门史 |
2011.6 |
4 |
娄娟娟 |
陕西师范大学 |
历史地理学 |
2011.6 |
5 |
夏冰冰 |
陕西师范大学 |
中国古代史 |
2011.6 |
6 |
朱珅滢 |
南开大学 |
专门史 |
2011.6 |
7 |
李 充 |
吉林大学 |
中国古代史 |
2011.6 |
8 |
赵建新 |
陕西师范大学 |
专门史 |
2011.6 |
9 |
夏天晟 |
曲阜师范大学 |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
2011.6 |
10 |
董晓丹 |
北京联合大学 |
专门史 |
2010.6 |
11 |
何理想 |
东北师范大学 |
中国古代史 |
2010.6 |
12 |
崔 磊 |
贵州大学 |
中国古代史 |
2010.6 |
13 |
张利华 |
河南大学 |
中国古代史 |
2010.6 |
14 |
杜晓菲 |
华中师范大学 |
历史教育 |
2010.6 |
15 |
赵阳阳 |
陕西师范大学 |
历史地理 |
2010.6 |
16 |
赵丽媛 |
陕西师范大学 |
专门史 |
2010.6 |
17 |
康石磊 |
陕西师范大学 |
考古学 |
2010.6 |
18 |
郑 磊 |
郑州大学 |
考古学 |
2010.6 |
19 |
陈楚楚 |
云南大学 |
社会史 |
2010.6 |
20 |
马欢欢 |
华中师范大学 |
专门史 |
2009.6 |
21 |
徐 贞 |
上海社科院 |
考古学 |
2009.6 |
22 |
李明明 |
东北师范大学 |
中国古代史 |
2009.6 |
23 |
路艳超 |
郑州大学 |
考古学 |
2009.6 |
24 |
武明军 |
扬州大学 |
古代史 |
2009.6 |
25 |
朱家元 |
中南民族大学 |
历史文献 |
2009.6 |
5.科学研究情况
(1)科研项目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哲学规划办项目3项、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招标项目3项、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基地项目3项、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联项目7项、安阳市社科联项目6项、校级科研培育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1项;主持的省部级项目结项4项,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项,参与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结项1项;争取科研经费47.4万元,人均年经费1.53万元。
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项目立项统计表(2008.10-2010.9)
序号 |
主持人 |
项目名称 |
来源 |
级别 |
立项时间 |
完成 情况 |
经费 |
1 |
符海朝 |
辽金元三朝北方汉人地主社会心理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BZS021)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国家级 |
2011.7 |
在研 |
15万元 |
2 |
苗利娟 |
商代金文数据库的建设 |
教育部社科司 |
省部级 |
2011.9 |
在研 |
7万元 |
3 |
胡洪琼 |
殷墟晚商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研究 |
教育部社科司 |
省部级 |
2011.9 |
在研 |
7万元 |
4 |
刘朴兵 |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省部级 |
2009.7 |
结项 |
1万元 |
5 |
符海朝 |
13世纪到14世纪北方汉人地主社会心理研究 |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省部级 |
2010.7 |
在研 |
/ |
6 |
胡洪琼 |
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与族属关系研究(2010FKG002) |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省部级 |
2010.7 |
结项 |
/ |
7 |
郭旭东 |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
河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 |
省部级 |
2009.7 |
结项 |
/ |
8 |
李慧芬 |
安阳曹操高陵保护利用的对策研究(B021) |
河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 |
省部级 |
2010.7 |
在研 |
/ |
9 |
刘朴兵 |
河南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过程检疫监管措施研究(2011B014) |
河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 |
省部级 |
2011.5 |
在研 |
0.3万元 |
10 |
刘永革 |
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平台 |
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 |
省部级 |
2009.9 |
结项 |
/ |
11 |
韩江苏 |
河南省创新人才 |
河南省教育厅 |
厅级 |
2009.11 |
在研 |
5万元 |
12 |
刘朴兵 |
胡椒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009CCJS-106) |
河南省教育厅(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
厅级 |
2009.11 |
在研 |
1.6万元 |
13 |
李雪山 |
殷商方国地理考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基地项目) |
厅级 |
2008.10 |
在研 |
3万元 |
14 |
郭旭东 |
甲骨文音乐史料整理与研究 (2010-JD-016)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基地项目) |
厅级 |
2010.10 |
在研 |
2.5万元 |
15 |
刘永革 |
甲骨文与殷商时代神灵崇拜研究 (2011-JD-002) |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基地项目) |
厅级 |
2011.7 |
在研 |
5万元 |
16 |
王志轩 |
创建富有中原文化底蘊的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 |
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课题) |
厅级 |
2010.11 |
在研 |
/ |
17 |
刘朴兵 |
唐宋茶文化比较研究 |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
厅级 |
2009.5 |
结项 |
/ |
18 |
符海朝 |
韩琦祭祀思想研究 (SKL-2009-602) |
河南省社科联 |
厅级 |
2009.5 |
结项 |
/ |
19 |
胡洪琼 |
殷墟城墙问题研究 |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
厅级 |
2009.5 |
结项 |
/ |
20 |
刘朴兵 |
法国茶文化的演变研究 (SKL-2010-601) |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
厅级 |
2010.5 |
结项 |
/ |
21 |
王志轩 |
中原传统养生文化研究研究与政府推动全民养生活动建议 |
河南省社科联 |
厅级 |
2010.5 |
结项 |
/ |
22 |
刘朴兵 |
改革开放后河南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SKL-2011-865) |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
厅级 |
2011.5 |
结项 |
/ |
23 |
李慧芬 |
岳阳铜鼓山商代遗存与商代的南土 (SKL-2011-924) |
河南省社科联 |
厅级 |
2011.5 |
结项 |
/ |
24 |
符海朝 |
试析韩琦祭祀思想在宋代之影响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厅级 |
2009.5 |
结项 |
/ |
25 |
刘朴兵 |
安阳传统饮食品种的开发与保护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厅级 |
2009.5 |
结项 |
/ |
26 |
刘朴兵 |
安阳传统节日祭祀的移风易俗研究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厅级 |
2010.5 |
结项 |
/ |
27 |
符海朝 |
韩琦军事思想管窥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厅级 |
2010.5 |
结项 |
/ |
28 |
王志轩 |
传统养生健身文化及其在安阳的应用价值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厅级 |
2010.3 |
结项 |
/ |
29 |
胡洪琼 |
操高陵之争与考古学公众化研究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厅级 |
2011.3 |
结项 |
/ |
30 |
符海朝 |
13世纪到14世纪北方汉人地主社会心理研究 |
安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
校级 |
2010.12 |
结项 |
/ |
31 |
胡洪琼 |
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与族属关系研究 |
安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
校级 |
2010.12 |
结项 |
/ |
32 |
刘朴兵 |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安阳师范学院(教研项目) |
校级 |
2011.5 |
在研 |
/ |
(2)发表论文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共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核心26篇,CSSCI论文10篇。
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发表论文统计表(2008.10-2010.9)
序号 |
全部 作者 |
期刊名称 |
期别(时间) |
论文名称 |
刊物级别 |
1 |
郭旭东 |
中国史研究 |
2010年2期(2010.6) |
殷墟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礼(独著) |
重要专业核心CSSCI |
2 |
郭旭东 |
文史哲 |
2009年1期(2009.3) |
殷墟卜辞所见商代品立王后制度考 |
CSSIC,核心 |
3 |
郭旭东 |
华夏考古 |
2009年1期(2009.3) |
从甲骨文“刍”“牧”论及商代的经济生活 |
CSSIC,核心 |
4 |
郭旭东 |
史学集刊 |
2009年3期(2009.9) |
甲骨文所见商代献捷献俘礼 |
CSSIC,核心 |
5 |
韩江苏 |
故宫博物院院刊 |
2008年4期(2008.12) |
殷墟花东H3卜辞时代再探讨 |
CSSCI、核心 |
6 |
韩江苏 |
中国历史文物 |
2009年6期(2009.11) |
从殷墟花东H3卜辞排谱看商代学射礼 |
CSSCI、核心 |
7 |
刘朴兵 |
历史教学 |
2009年4期下半月刊(2009.4) |
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 |
CSSCI、核心 |
8 |
王志轩 |
华夏考古 |
2010年第1期(2010.3) |
厕筹杂考 |
CSSCI、核心 |
9 |
符海朝 |
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 |
2009年(2009.12) |
韩琦祭祀思想形成及评价 |
CSSCI辑刊 |
10 |
符海朝 |
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 |
2010年(2010.12) |
韩琦军事思想形成及评价 |
CSSCI辑刊 |
11 |
刘永革(1)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Science (ICCTS 2011) |
2011.8 |
Computer Aided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Textual Research Based on Ontology (ICMET 2011) |
核心 |
12 |
刘永革(2)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IMSEC 2011 – Proceedings |
2011.2 |
Research on corpus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Accession number: 20114014387794) |
核心 |
13 |
刘永革(3) |
ISCSCT |
2010 |
Research for Constructing the phrases Database of the Shang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Based on N-Gram Model |
核心 |
14 |
刘永革(3) |
MINES |
2010 |
Segmentation and Tagging of Oracle Inscriptions Based on Lucene and Dictionary |
核心 |
15 |
刘永革(3) |
ICISE |
2010 |
Segmentation and tagging of the Shang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based on Lucene and Dictionary |
核心 |
16 |
刘永革(1) |
MCAA |
2010年 |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 of 2D Fragments Stitching Based on Outline Feature in Rejoining Oracle Bones(Accession number: 20110413613519) |
核心 |
17 |
刘永革(2)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09.9 |
基于XML/schematic甲骨文语料库语料标注的研究 |
核心 |
18 |
刘永革(1) |
IIHMSP Kyoto, Japan |
September 12-14, 2009 |
Study on Digital Watermarking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Rubbings (Accession number: 20100212625826) |
核心 |
19 |
刘永革(1) |
CSI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
March 31-April 2 2009 |
Application of Apriori Algorithm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 Explication(Accession number: 0094612456285) |
核心 |
20 |
胡洪琼 |
中原文物 |
2009年6期(2009.12) |
读《商代殷都考》一文的几点意见 |
核心 |
21 |
韩江苏 |
中原文物 |
2010年第1期(2010.2) |
殷墟妇好墓主身份辨 |
核心 |
22 |
韩江苏 |
中原文物 |
2011年第3期(2011.6) |
《花东》37版"迟弓、恒弓、疾弓"考 |
核心 |
23 |
具隆会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11年3期(20011.3) |
近10年来韩国的中国先秦,秦汉史研究综述 |
核心 |
24 |
刘朴兵 |
农业考古 |
2009年1期 |
试论唐宋饮食养生学的发展 |
核心 |
25 |
刘朴兵 |
农业考古 |
2009年4期 |
试论唐宋饮食美学的发展 |
核心 |
26 |
刘朴兵 |
农业考古 |
2010年第2期(2010.4) |
略论法国茶文化的演变(独著) |
核心 |
27 |
刘朴兵 |
农业考古 |
2010年第4期(2010.8) |
略论唐宋酒肆的差异(独著) |
核心 |
28 |
刘朴兵 |
农业考古 |
2010年第5期(2010.10) |
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独著) |
核心 |
29 |
符海朝 |
光明日报 |
2008-12-29 |
中国古代合伙制研究初探 |
国家级重要报纸 |
30 |
符海朝 |
安阳日报 |
2010年6月23日 |
曹操脸谱化形象的源头探析 |
CN |
31 |
胡洪琼 |
殷都学刊 |
2009年3期(2009.9) |
洹北商城与中商文化 |
CN |
32 |
苗利娟 |
殷都学刊 |
2011年第2期(2010.6) |
商代金文字频分级的初步研究 |
CN |
33 |
韩江苏 |
殷都学刊 |
2009年1期 |
从殷墟花东H3卜辞排谱看商代弹侯礼 |
CN |
李雪山、郭旭东主编《甲骨学110年: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是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论文集 |
34 |
刘朴兵 |
殷都学刊 |
2008年第4期(2008.12) |
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独著), |
CN |
35 |
刘朴兵 |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
2009年2期(2009.5) |
略论唐宋面食烹饪的差异 |
CN |
36 |
刘朴兵 |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 |
2009年3期(2009.8) |
略论唐宋副食烹饪的差异 |
CN |
37 |
李慧芬 |
沧桑 |
2010.6 |
曹操高陵保护对策初探 |
CN |
38 |
李慧芬 |
沧桑 |
2009.12 |
从长江流域考古学看商代的南土 |
CN |
39 |
刘朴兵 |
饮食研究 |
2011年第1期(2011.6) |
略论唐宋时期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
CN |
40 |
胡洪琼 |
安阳工学院学报 |
2008年5期 |
“殷墟无城墙说”新证 |
CN |
41 |
韩江苏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1年第4期(2011.8) |
殷墟在历史教学实践课中的规划与设计》 |
CN |
42 |
刘永革(2)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2010.10) |
甲骨文数字词典构建与研究 |
CN |
43 |
刘永革(2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0年 |
基于甲骨文演变知识库的计算机辅助考释 |
CN |
44 |
刘永革(2) |
中文信息处理 |
2010.5 |
甲骨文自由笔输入法 |
CN |
45 |
刘永革(2) |
科技创新 |
2010 .15 |
基于构件的甲骨文字编码器设计与实现 |
CN |
46 |
王洪瑞 |
南都学刊 |
2008年4期 |
清代河南农民粮食净收获量的估算 |
CN |
47 |
王洪瑞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9年5期 |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
CN |
48 |
王洪瑞 |
中国地方志 |
2009年7期 |
河南县市地名由来初探 |
CN |
49 |
李慧芬 |
中国研究 |
2009 |
子产治郑的策略研究 |
韩国 |
50 |
刘朴兵 |
亚洲研究 |
第59期(2009.9) |
中国古代的灶神与祭灶 |
香港 |
51 |
刘朴兵 |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
2009年1期(2009.2) |
从董解元《西厢记》看金代中原饮食文化 |
台湾刊物 |
52 |
刘朴兵 |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
2009年2期(2009.5) |
中国古代的麦芽糖 |
台湾刊物 |
53 |
刘朴兵 |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
2008年4期(2008.11) |
中华食鹅史略 |
台湾刊物 |
54 |
刘朴兵 |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
2010年第2期(2010.2) |
南京夫子庙小吃的历史沿革与风味特色, |
台湾刊物 |
55 |
刘朴兵 |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
2010年第4期(2010.11) |
中国古代的养猪业和猪肉祭祀 |
台湾刊物 |
56 |
刘朴兵 |
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 |
2011年第3期(2011.8) |
北宋時期中原漢族與契丹族黨項族的飲食文化交流 |
台湾刊物 |
57 |
刘朴兵 |
历史文献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刊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
略论苏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 |
辑刊 |
58 |
王志轩 |
理解的精神(解放军总参主办理解万岁号提出2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 |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年5月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历史语境中的理解精神 |
论文集 |
59 |
李雪山 |
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YH127甲骨坑南京室内发掘70周年论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
甲骨文所见商代晚期分封途径考 |
论文集 |
60 |
李雪山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晚商晋南封国、方国地望考 |
论文集 |
61 |
李雪山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商代监察制度钩沉 |
论文集 |
62 |
郭胜强 李雪山 |
《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 |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
鸟虫书与商代文字——从字形演变看河洛文化的南迁轨迹 |
论文集 |
63 |
李雪山 郭胜强 |
王宇信主编《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讨会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8月 |
甲骨文中所反映的傅説及其登上政治舞台的背景分析 |
论文集 |
64 |
李雪山 郭胜强 |
李雪山、郭旭东主编《甲骨学110年: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是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甲骨学110年:回顾与展望 |
论文集 |
65 |
李雪山 郭胜强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甲骨学家与甲骨文书法 |
论文集 |
66 |
郭旭东 郭胜强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王宇信对甲骨学的贡献 |
论文集 |
67 |
郭旭东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甲骨之王”卜骨略说 |
论文集 |
68 |
郭旭东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甲骨卜辞所见商代献捷献俘礼 |
论文集 |
69 |
韩江苏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殷墟花东H3卜辞排谱分析与研究 |
论文集 |
70 |
韩江苏 |
首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9年11月 |
殷墟花东H3卜辞中“迟工、桓工、疾工”考 |
论文集 |
71 |
胡洪琼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殷墟仿铜陶礼器墓试析 |
论文集 |
72 |
胡洪琼 |
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会议论文集 |
2008年10月 |
殷墟孝民屯遗址半地穴式建筑群的性质及相关问题 |
论文集 |
73 |
李慧芬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殷商王朝与“四土”诸侯的关系研究 |
论文集 |
74 |
李慧芬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盘庚迁殷的地望与洹北商城 |
论文集 |
75 |
郭胜强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妇好之再认识——殷墟花东H3相关卜辞研究 |
论文集 |
76 |
郭胜强 |
王海生、张兰花主编《曹魏文化与三国演义研究》 |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
“死后欺人设疑冢——曹操墓探析” |
论文集 |
77 |
郭胜强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殷商科技成就探论 |
论文集 |
78 |
郭胜强 陈文道 |
段振美*、孔德铭*、郭旭东《安阳甲骨学会文集》 |
文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
八大古都——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高峰和撑点 |
论文集 |
79 |
郭胜强 |
中国文物报 |
2011. 5. 13 第8版 |
甲骨学殷商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
CN报纸 |
80 |
郭胜强 |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中华侨联总会编:《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 |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
中央研究院对河洛文化保护和研究的贡献 |
论文集 |
81 |
郭胜强 |
胡世厚、郑铁生主编《第二十一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 |
曹操营建邺都及其意义 |
论文集 |
82 |
郭胜强 |
冯克坚、唐际根主编《第三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古文字研究与古文字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刊》 |
2011年1月 |
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研究的启蒙者和奠基人 |
论文集 |
(3)出版著作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共出版著作4部,如下表:
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出版著作统计表(2008.10-2010.9)
序号 |
作者 |
著作名称 |
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 |
1 |
李雪山 郭旭东 郭胜强 |
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
2 |
郭胜强 |
董作宾传 |
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 |
3 |
刘朴兵 |
唐宋饮食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
4 |
韩江苏 |
商代史·〈殷本纪〉暨商史人物徵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
(4)科研奖励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7项,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厅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1项。如下表:
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科研获奖统计表(2008.10-2010.9)
序号 |
获奖人单 |
成果类型 |
授奖单位 |
获奖级别 |
奖励等级 |
获奖时间 |
获奖成果名称 |
1 |
韩江苏 |
著作 |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
省级 |
二等奖 |
2009.11 |
殷墟H3卜辞主人“子”研究 |
2 |
刘朴兵 |
著作 |
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
省级 |
二等奖 |
2011.7 |
唐宋饮食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
3 |
刘永革 |
调研报告 |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奖委员会 |
省级 |
三等奖 |
2010年 |
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平台 |
4 |
李慧芬 |
调研报告 |
河南省社科联 |
地厅级 |
一等奖 |
2010年 |
商代的南土探索 |
5 |
刘永革 |
调研报告 |
安阳市科技进步奖评奖委员会 |
地厅级 |
一等奖 |
2010年 |
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平台 |
6 |
符海朝 |
调研报告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地厅级 |
一等奖 |
2009.11 |
试析韩琦祭祀思想在宋代之影响 |
7 |
刘朴兵 |
调研报告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地厅级 |
一等奖 |
2009.11 |
安阳传统饮食品种的开发与保护 |
8 |
刘朴兵 |
论文 |
河南省教育厅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11.5 |
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证书编号:2011-C-2084) |
9 |
刘朴兵 |
论文 |
河南省教育厅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10.5 |
略论宋代中原地区与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证书编号:2010-C-2131) |
10 |
李慧芬 |
调研报告 |
河南省社科联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09.5 |
卜辞所见“四土”及其与商王朝关系的探索 |
11 |
刘朴兵 |
调研报告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10.10 |
安阳传统节日祭祀的移风易俗研究(证书编号ASKG10105) |
12 |
刘朴兵 |
论文 |
安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11.6 |
略论唐宋酒肆的差异(证书编号059) |
13 |
刘朴兵 |
论文 |
安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10.5 |
试论唐宋饮食养生学的发展(证书编号029) |
14 |
胡洪琼 |
调研报告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地厅级 |
二等奖 |
2011.3 |
曹操高陵之争与考古学公众化研究 |
15 |
刘朴兵 |
论文 |
安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
地厅级 |
三等奖 |
2009.5 |
试论唐宋食疗学的发展(证书编号079) |
16 |
王志轩 |
调研报告 |
安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安阳市社科联 |
地厅级 |
三等奖 |
2010.10 |
传统养生健身文化及其在安阳的应用价值 |
17 |
刘朴兵 |
著作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
/ |
2011.3 |
唐宋饮食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
6.技术开放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1)承办学术会议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次、国际双边讨论会1次,如下表:
本学科成员承办学术会议统计表(2008.12-2011.9)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承、协)办机构 |
会议起止时间 |
会议 地点 |
与会 人数 |
宣读论文数 |
备注 |
1 |
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语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语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和安阳师范学院具体承办 |
2009年11月 |
安阳宾馆 |
60 |
50 |
承办 |
2 |
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主办,安阳师范学院承办 |
2009年8月 |
安阳宾馆 |
80 |
55 |
承办 |
3 |
殷商考古国际双边讨论会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
2011年5月20日 |
安阳师范学院逸夫楼二楼报告厅 |
110(其中,加方10人) |
/ |
主办 |
(2)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成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14人次,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7人次,省内学术会议9人次,如下表:
本学科成员参加学术会议统计表(2008.12-2011.9)
序号 |
姓名 |
会议名称 |
主办机构 |
会议时间 |
会议地点 |
宣读论文题目 |
1 |
李雪山 郭胜强 |
第八届河洛文化研讨会 |
全国人大对外事务委员会、国务院侨办、河南人民政府 |
2008.10 |
河南洛阳 |
鸟虫书与商代文字 |
2 |
李雪山 郭旭东 韩江苏 郭胜强 |
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烟台市人民政府举办 |
2009.8 |
山东烟台 |
|
3 |
李雪山 郭旭东 韩江苏 郭胜强 |
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语委、河南省人民政府 |
2009.11 |
河南安阳 |
|
4 |
李雪山 郭旭东 韩江苏 郭胜强 |
建国六十年甲骨学研究学术论坛——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暨天津市国学研究会甲骨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学术研讨会 |
天津国学会、南开大学 |
2009.11 |
天津南开大学 |
|
5 |
刘朴兵 |
出土文献与巴蜀文献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第29届年会 |
中国历史文献学会、西南大学古籍研究所 |
2008.10.17~21 |
重庆西南大学 |
试论苏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 |
6 |
刘朴兵 |
海峡两岸屈原文化与旅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及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09.5 |
湖北宜昌 |
略论端午节粽子的起源 |
7 |
刘朴兵 |
河南省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六十年历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河南省史学会、河南师范大学 |
2009.9.19~20 |
河南师范大学 |
略论唐宋时期的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
8 |
刘朴兵 |
高密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学会第30届年会 |
中国历史文献学会 山东省高密市政府 |
2009.10 |
山东高密 |
宋代饮食文献概论 |
9 |
韩江苏 |
河南省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六十年历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河南省史学会、河南师范大学 |
2009.9.19~20 |
河南师范大学 |
殷墟妇好墓主身份辨 |
10 |
符海朝 |
河南省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六十年历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河南省史学会、河南师范大学 |
2009.9.19~20 |
河南师范大学 |
韩琦祭祀活动与祭祀思想之探讨 |
11 |
胡洪琼 |
河南省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六十年历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河南省史学会、河南师范大学 |
2009.9.19-20 |
河南师范大学 |
殷墟城墙问题研究 |
12 |
符海朝 |
13世纪的宋代中国 |
中国宋史学会 |
2010.8.20 |
华中科技大学 |
|
13 |
韩江苏 |
商周国际文明研讨会 |
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 |
2010.5.12 |
北京师范大学 |
|
14 |
刘朴兵 |
第六届世界禅茶大会、第四届世界茶文化论坛 |
杭州市政府、灵隐寺 |
2011年10月 |
浙江杭州 |
《略论〈敕修百丈清规〉中的禅茶制度》 |
15 |
刘朴兵 具隆会 苗利娟 张 卉 胡洪琼 |
河南省史学会2011年年会 |
河南省史学会 洛阳师范学院 |
2011年9月 |
河南洛阳 |
|
(3)邀请专家讲学情况
建设期内,中国古代史学科点邀请国内外来讲学专家16人次,其中邀请国外来讲学专家1人次,如下表:
本学科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统计表(2008.12-2011.9)
序号 |
学者姓名 |
学者单位 |
讲学时间 |
讲学地点 |
讲学题目 |
备注 |
1 |
刘一曼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考古队 |
2008年11月10日上午 |
理科楼1101阶梯教室 |
殷墟科学发掘的几个问题 |
研究员 |
2 |
李华瑞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2009年4月22日上午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唐宋变革论与近百年宋史研究 |
博士生导师 |
3 |
唐际根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考古队 |
2009年9月25日下午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 |
考古队队长教授研究员 |
4 |
朱彦民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
2009年10月18日上午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甲骨文书法艺术简介 |
博士生导师 |
5 |
姚伟钧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010年3月17日下午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张舜辉与中国文献学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6 |
潘伟斌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2010年3月23日下午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发掘 |
副研究员、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队 |
7 |
刘光临 |
香港科技大学 |
2010年6月29日晚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治学方法及美国历史教育 |
哈佛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 |
8 |
张 坚 |
安阳市文联 |
2010年9月17日晚 |
文鼎广场 |
灿烂的殷墟文明 |
安阳市文联主席、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
9 |
唐际根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
2010年9月27日下午 |
音乐厅 |
谁来传播真相——曹操墓的质疑与反质疑” |
研究员、安阳考古队队长 |
10 |
韩国河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2010年11月30日下午 |
逸夫楼二楼会议室 |
释读曹操墓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11 |
程民生 |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010年11月30日下午 |
逸夫楼二楼会议室 |
开封气象与北宋社会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12 |
郭培贵 |
辽宁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
2011年4月27日(周三)下午15:00—17:30 |
逸夫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
明史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
13 |
孙继民 |
河北省社科院 |
2011年5月6日下午14:00—16:00 |
逸夫楼一楼报告厅 |
安阳灵泉寺唐代题记研究 |
副院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研究员 |
14 |
荆志淳 |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 |
2011年5月20日下午16:00—18:00 |
逸夫楼二楼报告厅 |
商王朝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
教授 |
15 |
潘伟斌 |
曹操高陵考古队 |
2011年6月1日下午15:00—17:00 |
逸夫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
曹操高陵的考古新发现 |
队长、研究员 |
16 |
陈国庆 |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2011年6月2日晚上19:00—21:00 |
理阶202教室 |
中国社会阶层与社会矛盾 |
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
7.国内外合作研究情况
截止2011年9月30日,学科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等国内24个学术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等国外10个学术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
2011年5月,学科点聘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队长唐际奶研究员为学科点的殷都学者,从而使本学科点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的合作研究步入更高层次的阶段。
8.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情况
2008年10月之前,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可利用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主要有三:一是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所拥有的40平方米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二是学科点所在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80平方米的多媒体机房;三是学校图书馆的殷商古籍专库。
经过三年建设,学科点所在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新建了资料室、阅览室和学术报告厅,均为68平方米;每两位研究人员配备一间34平方米的研究室,研究室内配备有电脑桌、电脑、书柜等研究设备。
学科点用于购置图书的经费达到30万元,新购图书6000册,其中外文图书500册;学科点用于订购学术期刊的经费达到8000元,订购40种学术期刊。
学科点还新建了中国文字博物馆、曹操高陵管理、马氏庄园管理处、安阳市区景点管理处等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单位。
9.学科管理及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
(1)学科管理
为督促学科成员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点规定每位学科成员3年内至少出版1部专著,争取科研立项2项,发表10篇论文(其中核心3篇)。连续两年无科研成果者,视自动退出学科点。
学科点加大科研奖励力度,规定国家级项目立项、结项各奖励1万元,省部级项目立项、结项各奖励0.5万元;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每部奖励1.5万元,在其他出版社出版著作,每部奖励0.6万元;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在CSSIC期刊上发表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获国家级成果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1万元;获省部级成果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0.8万元、0.6万元、0.5万元。
学科点重视学科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每年引进至少1位专门搞甲骨学或殷商史的博士;鼓励和动员仍没有博士学位的中国古代史的年青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支持和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人员兼任外单位的硕士生导师,至2011年9月30日,学科点成员中已有4名教师成为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2)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
建设期内,学校共投入建设经费共232万元。其中,用于科研平台建设100万,设备购置17万元,图书资料30万元,人才引进25万元,学术交流31万元,出版论著26万元,其他3万元。学科点投入经费9万元,其中用于设置购置3万元,出版论著4万元,学术交流2万元。在经费使用方面,无违规现象。
1.本学科在建设期内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1)殷商史研究方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李雪山等的《回顾与展望——王宇信教授师友国际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郭胜强的《董作宾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
胡洪琼主持的“殷墟晚商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研究”获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殷墟墓葬陶器组合与族属关系研究”获201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
(2)甲骨学研究方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韩江苏教授的《殷墟H3卜辞主人“子”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版)一书,获2008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刘永革教授的“甲骨文数字化研究平台”获2010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苗利娟博士的“商代金文数据库的建设”获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郭旭东教授的《殷墟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军礼》(《中国史研究》2010年2期)。
(3)宋元史研究方向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符海朝副教授主持申报的“辽金元三朝北方汉人地主社会心理研究”,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立项(11BZS021)。
刘朴兵副教授的《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例》,该书是2009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纳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出版,获2010年度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和201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2.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及效益
本学科成员利用自己所学,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古都安阳目前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博物馆。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学科成员积极为博物馆的建设出谋划策。2009年,李雪山教授、郭旭东教授、韩江苏副教授被中国文字博物馆聘请为专家组成员,并多次参加博物馆陈列大纲的论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009年8月30日,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校长助理李雪山教授还应邀与国内著名甲骨学家宋镇豪、李零、黄天树、唐际根等一道,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讲解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并专门为学员讲解了甲骨学、甲骨文考释、甲骨文卜辞等古文学专业知识,受到学员的欢迎。2008年以来,历史学专业的10名学生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苑等文博单位聘请为义务讲解员。
2009年4月4日、2009年4月5日,刘朴兵副教授作为特约佳宾两次做客安阳电视台的“直播安阳”栏目,就清明祭祀和丧葬改革发表见解;2009年10月7日,刘朴兵副教授作为特约佳宾做客安阳电视台的“阳光对话”栏目,就中国古代的节日酒文化发表见解。
2010年2月7日、7月30日、8月16日、8月24日、12月16日,2011年1月2日、1月2日、1月26日、2月7日、2月18日、5月17日、9月10日,刘朴兵副教授先后11次,就春节鞭炮习俗的起源、安阳老城墙的保护、近年来七夕节流行的原因、丑人网的开通、韩琦与昼锦堂、圣诞节的流行与元旦节的冷清、元旦节日气氛、过年民俗、近年来有些人感到过年没有年味的原因、历法问题、外出就餐的付费方式、教师节送礼等接受安阳电视台采访。
2010年6月11日,刘朴兵副教授作为专家出席安阳市文化局、旅游局主办的袁林“大钧元模书画展”论证会;2010年6月23日、7月12日,为安阳市市区景点规划处开放“韩魏公祠、昼锦书院”出谋画策;2010年11月28日,出席“安阳民政论坛”优秀成果评奖;2010年12月2日,出席“安阳民政论坛”;2010年12月31日,出席“安阳袁林、昼锦书院调定价座谈会”。
2011年,符海朝副教授、刘朴兵副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与安阳电视台制作的《忠奸之辩》电视专题片制作。学科成员的这些活动扩大了我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目前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科队伍仍不够强大,学科研究方向仍需进一步凝练,研究特色仍需进一步突出。
第二,高层次的教学成果较少,目前尚无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尚无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第三,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缓慢,难以如期完成,被迫推迟结项。
2.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第一,学科队伍不够强大的主要原因是高层次、高水平的殷商文化、甲骨学研究人员引进难度较大。一方面,国内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数家单位可以培养殷商文化、甲骨学的高层次专门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安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北,新升本院校的地位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为进一步壮大学科队伍,今后应走引进和培养并重的道路。一方面,继续加大人才引进人度,争取今后三年每年都引进至少1位专门搞甲骨学或殷商史的博士或教授;另一方面,鼓励和动员没有博士学位的中国古代史的年青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支持和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人员兼任外单位的硕士生导师。尽快举办“安阳师范学院第二期殷商文化研究班”,培训有志于甲骨学或殷商史研究的有潜力的年青教师,以迅速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使他们与一流学者广为接触交往,扩大他们在学术圈子内的知名度。
第二,教学成果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学科存在着一定的重科研、轻教研的倾向。今后,学科一定要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学科成员,发表教研论文、出版省部级以上统编教材、获得各级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等实行重奖,以调动广大学科成员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缓慢,一方面是由于课题难度较大,任务较重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部分学科成员重视科研立项、轻视科研结项有关。今后,学科要加大科研督促力度,加强科研项目(尤其是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确保2006年之前立项的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年底完成结项,确保其他科研课题如期完成。